到時候,她手裡的錢估計也沒剩多少了,這些錢就留著當她的棺材本,別最後走了,還讓兒子兒媳破費。她把兒子的一切都規劃好了,就連她死後要怎麼安排都給想好了。但她的這份慈母之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。她付出那麼多給兒子娶上了媳婦兒,但兒子成了家後,眼裡卻只有媳婦兒和孩子,沒有她這個母親,兒媳眼裡更是沒有她這個婆婆。
她的付出在他們的眼裡變成了理所當然,若是不幫,那就是她自私自利,眼裡只有自己。她雖然有些心酸,也有些心寒,但那畢竟是自己的兒子,她幫襯的也是自己的親兒子,她努力說服自己,讓自己不要多思多想,好好看孫子,以後兒子肯定能給她養老。
3/6
但現實卻很殘酷,一次生病住院,讓她看清了兒子兒媳的真面目。她住院五天,兒子兒媳都不理,那五天,她看著別的病床都有家人照顧,只有她是孤零零的,在醫院需要家屬出面的事情,也只能她自己來。在這過程中,她看清了很多東西,也想明白了很多東西。她感覺自己這輩子算是白活了。為了兒孫付出了一輩子,但到頭來卻落到如此淒涼的境地,她到底是在圖什麼。
她想,餘下的十多年、二十年,她該為自己而活了,生而為人,至少要為自己活一次吧。於是,她出院頭件事就是讓兒子一家搬出去,畢竟這是她的家,房子還沒來得及過戶給兒子兒媳,這也是萬幸了。若是已經過戶給了他們,那她晚年的生活估計會落到連個落腳地都沒有。
面對著不願意離開的兒子兒媳,她直接下了逐客令,她讓他們都滾出去。兩個人估計是沒有想過她會發這麼大的脾氣,畢竟之前她一直都是很好說話的,從來就沒有對著他們發過脾氣,這突如其來的大爆發,讓他們措手不及,也讓他們覺得不知所措。
被趕出來的一家三口,沒了去處,只能隨意在單位附近租了套小的公寓搬了進去。沒了免費的住處,沒了倒貼錢的「保姆」,兩個年輕人的生活質量急速下降,原本因為日子過得輕鬆愉悅而顯得特別好的關係,也逐漸變得惡劣。兩個人開始互相指責、互相推諉,原本好好的日子過成了一地雞毛。
4/6
他們是真後悔了,以前還覺得老人礙眼,覺得老人在家就是添麻煩,還覺得老人幫忙都是應該的,但真的沒了老人的幫襯後,他們才知道日子過得有多艱難,他們是真後悔了,但賠禮道歉卻沒能起到任何作用,他們只能繼續艱難地把日子給過下去。
而王晴呢,她學會了放手後,日子過得愈發輕鬆,畢竟不用看孩子,也沒有了經濟壓力,每天只要專注於自身就好,雖然剛開始有些不太適應太過安靜的生活,但沒幾天卻品嘗到了自由、愜意的快樂。她想,與其為孩子們付出一切後還落不著好,還不如留些錢給自己養老用,這樣,她自己還能過得輕鬆些。既然孩子不孝已經成了既定的事實,那就欣然接受,不再付出,也不期待孩子的孝心。
餘下的十多年,她自己過得很愉快,最後幾年身體不行了,她就賣了房進了最好的養老院,度過了最後的時光。雖然孤獨,但生活質量是一點都不差,她知足了。
從這個故事中,我們能夠明白兩個道理。
5/6
未完待續,請點擊「下一頁」繼續閱讀